|
|||||||||||
|
|
淡水危機倒逼印度農業(yè)改革 | ||
|
||
【彭博新聞社網站7月23日報道】題:印度淡水危機正在成為莫迪的問題?(記者比布達塔·普拉丹 普拉蒂克·帕里賈) 在印度北部一個炎熱的夏天,阿賈伊·辛格坐在水泵旁,看著他的10英畝農田。他以前種植水稻,每年能有約15萬盧比(約合14000元人民幣——本網注)的收入,遠遠高于這個世界第二人口大國的平均收入。 而現(xiàn)在,他在6英畝的土地上種植珍珠粟、豇豆、葫蘆和玉米——這些作物的耗水量比水稻少80%左右,而且消耗的勞動力、肥料和電力也較少。雖然一個節(jié)水項目給他每英畝7000盧比(約合651元人民幣——本網注)的補貼,但這仍然是一場賭博:與政府總是以固定價格收購的大米不同,這些作物沒有市場保障。 “ 我之所以冒這個風險是因為,我想要為子孫后代留下足夠的水源!毙粮裨谖挥谑锥夹碌吕镆员睌敌r車程的格爾納爾的農場說。 不得不減少水稻種植 印度的13億人口只能獲得全世界大約4%的水資源,而農民消耗了可用地下水的近90%。隨著全球氣溫上升,加上過度使用水資源耗盡了現(xiàn)有資源,這個亞洲第三大經濟體的人民生活和各行業(yè)面臨的威脅都將加劇。 水資源短缺已經很嚴重:該國近一半人口面臨著極端的用水壓力,每年約有20萬人因為得不到足夠的安全用水而死亡。在氣候變化的刺激下,水危機迫使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的政府努力改變數十年來的耕作習慣,說服這個國家最有影響力的選民集團改變他們種植的農作物。像水稻和小麥這樣的耗水作物被放棄,玉米和豆類作物成為選擇。 “這只是開始!庇《惹稗r業(yè)部長西拉杰·侯賽因在談到辛格等農民加入的計劃時說,“這種做法遲早會在全國推廣。在理想的情況下,中央政府應該為一部分支出提供資金,為農民放棄種植水稻和甘蔗提供獎勵。單靠各邦無法負擔這樣雄心勃勃的計劃! 說服農民改種不容易 如果格爾納爾項目能說明什么問題的話,那就是這個任務并不容易。 在水稻種植區(qū),地下水位每年下降0.7米,但這里很少有農民熱衷于試驗新作物。在哈里亞納邦實行的第一年,該項目預計將有大約10萬公頃的土地改種其他作物,但這只占這個北方邦水稻種植面積的約7%。 農民喜歡種植大米和小麥主要是因為價格穩(wěn)定和國家有購買保障。這兩種主食,連同另一種耗水的作物甘蔗,占了印度總耕作面積的40%,但是卻消耗了大約80%的灌溉用水。玉米和小米用水量較少,但它們的價格穩(wěn)定性無法保障。 負責管理格爾納爾項目的官員阿迪蒂亞·普拉塔普·達巴斯說,必須謹慎應對這一變化!案淖冝r民的心態(tài)是實施這項計劃的主要挑戰(zhàn)。” 更激進的做法會適得其反。今年早些時候,當哈里亞納邦政府試圖在該邦部分地區(qū)將水稻種植限制在耕作面積的一半時,就爆發(fā)了抗議活動。一些得到反對黨國大黨支持的農民說,政府不能剝奪農民種植價格最好的作物的權利。 需要政府多樣化激勵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印度的糧食政策一直把重點放在小麥和大米上,當時的綠色革命改變了農業(yè)格局,使該國首次實現(xiàn)糧食自給自足。 聯(lián)邦政府和各邦政府對化肥、電力和水的補貼為印度成為這兩種主糧的世界第二大生產國鋪平了道路。政府以最低支持價格購買這些作物——即便是在供應過剩的時候。對印度農民來說,這些習慣很難打破。 “多樣化激勵措施不是壞主意!甭(lián)邦政府前首席經濟顧問、國家公共財政和政策研究所教授伊拉·帕特奈克說,“政府在推動許多改革措施之前應先向農民進行解釋。改革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完成。” 除了哈里亞納邦之外,其他邦也有一些間接項目,以激勵農民改種低水分密集型作物。北部的旁遮普邦是小麥和大米的主要產地,政府現(xiàn)在向使用較少電力抽取地下水的農民提供現(xiàn)金獎勵。在金融中心孟買所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鼓勵農民使用滴灌技術種植甘蔗。 本文轉載自《參考消息》 |
相關新聞 |
·聯(lián)合水務上半年凈利增長34.71% 完整產業(yè)鏈布局再添亮點 ·聯(lián)合水務今日開啟申購 向“綜合性、全方位的優(yōu)秀水務企業(yè)”進軍 ·亨利·基辛格最后的神圣戰(zhàn)爭 ·短缺經濟時代再度來臨 ·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9.8%,中國經濟總體保持恢復態(tài)勢 |
收藏本頁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
|